9月10日上午富配平台,龙华区以“九月颂歌·门启万象——致敬星光引路人”为主题,召开第41个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本次会议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龙华区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彰显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区委书记王卫,区委副书记、区长雷卫华,区领导张智、孟宪潞、赵妍妍、罗汉青出席会议。
9月10日,龙华区召开第41个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图为区领导为“功勋班主任”颁发证书后合影。
会前,与会人员集中观看了龙华区教师节主题宣传片《入门》,直观感受区域教育发展历程与教师群体的初心坚守;同时听取了龙华区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汇报,系统了解全区近年来在师资培养、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效。
王卫、雷卫华为连续担任班主任三十年以上的“功勋班主任”代表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们长期扎根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的精神。王卫逐一与教师代表握手交流,向全区广大教师及参会代表致以节日问候与美好祝愿,寄语全体教育工作者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共同推进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座谈会上,多位来自不同学段、不同教育领域的班主任代表先后发言,分享教育实践中的温暖故事与深刻感悟。代表中既有初登讲台、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也有深耕教坛三十载、经验丰富的资深教育者,字里行间满含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
在座谈交流环节,教师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人教育”等核心话题畅所欲言,现场思维碰撞频繁,气氛热烈,充分展现龙华教师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与扎根一线的实践智慧。
雷卫华在会上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祝福,高度肯定近年来龙华教育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就下一步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锤炼教育教学过硬本领,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尤其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手段,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与教学质量;三是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始终做到关爱学生、廉洁从教,以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与表率。
雷卫华强调,区委、区政府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服务保障,为龙华全面建设教育强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此次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召开,既是对龙华区教师群体的致敬与关怀,更凝聚了区域教育发展共识。接下来,龙华区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持续发力。
[教师风采]
仇金玲
以“看见”深耕教育事业
在座谈会上,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华仁校区的教师仇金玲作为班主任代表登台汇报,她的分享因一份特殊的“师生羁绊”格外动人。
这份荣光源自她的学生吴丹——这位考入清华大学,最终回归龙华建设的优秀年轻人,曾是仇金玲所带班级的班长。此前,吴丹临时接到在教师节庆祝活动中讲述教育传承故事的任务,其一气呵成完成文稿,更获节目组审查“一遍过”。“我不知道稿子是否打动观众,但它深深打动了我。”仇金玲坦言,这件事让她真切感受到,教师每一件用心做的小事,都会被学生看见、记住,最终化为传承的力量。
2017年,仇金玲凭借出色的工作获评龙华区年度教师,而那一年,恰好是吴丹从新华中学毕业之年。“命运的安排很神奇,2017年因自己的努力站在这里,2025年因学生的成长再次登台。”她动情地说,这双重荣光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对一线教师的持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平凡,但始终被看见,这份价值感和获得感,是支撑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仇金玲深入分享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感悟——“看见”。她认为,能真正看见学生的班主任,首先是“深刻的理解者”,懂得班级是多元个体构成的生态,包容学生差异、尊重个性特质;其次是“智慧的观察者”,始终聚焦学生闪光点,而非缺点,正如知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言,“把学生当天使,才能身处教育天堂”;最后是“耐心的解码者”,不轻易给学生的负面行为下判断,而是探寻背后的原因,用理解与支持走进学生内心。
刘铭剑
用爱与耐心点亮特殊孩子未来
富配平台
在座谈会上,龙华区润泽学校教师刘铭剑,以五年培智班主任的工作经历,讲述了特殊教育背后“生命守护契约”的重量。对他而言,当“班主任”与“特殊教育”叠加,工作便不止于班级管理,更意味着用爱与耐心,陪伴特殊孩子跨越成长的障碍。
特殊孩子因智能发育障碍与迟缓,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往往比知识传授更重要。刘铭剑记得,一名叫浩浩的同学,在入学时完全不会自己上厕所,经常尿湿裤子。他没有批评孩子,而是每天定时提醒浩浩去厕所,手把手教他脱裤子、提裤子,一遍又一遍耐心示范。终于有一天,浩浩主动举手说“要上厕所”,回来后兴奋地拉着他的手,指着裤子说“没湿”。“那一刻,孩子眼里的光,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刘铭剑动情地说。
“特殊教育的进度条,从来不能用时间衡量,只能用孩子的接受度计算。”刘铭剑分享了另一个故事:课间,他发现学生小飞总趴在角落,专注地盯着地上的蚂蚁搬家。以往,他可能会纠正这种不合群的行为,但那次他选择蹲下来,跟着小飞的目光一起观察。等待许久后,小飞抬起头,用含混的声音说“蚂蚁……回家”——这是小飞入学三个月来,第一次主动与人交流。那个瞬间让他坚信,教育特殊孩子,必须“慢下来”,学会解码他们的“特别”,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汇报中,刘铭剑满怀感恩,润泽学校从过去辗转借址办学,到如今拥有专属校区,这些变化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但他也坦言,一线培智班主任仍面临挑战,部分老师缺乏系统的行为干预培训,面对突发问题常感“无措”;长期应对学生行为问题、家长不理解,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他希望龙华区能加强专业资源投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组织心理疏导或团建活动,为培智班主任减轻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地守护特殊孩子的成长。
黎辉荣
以“三心”为笔绘育人画卷
在座谈会上,龙华区育英小学教师黎辉荣作为班主任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从投身深圳教育事业至今,她已奋斗26年,其中在育英小学担任班主任的13年里,始终以“童心、爱心、责任心”为底色,践行“以爱育爱,以智启智”的育人理念,陪伴一届又一届孩子成长。
“小学班主任要放下权威感,用童心和孩子对话。”黎辉荣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她曾接手一个三年级班级,班里有位因转校而极度自卑的孩子,总是躲在角落沉默不语。偶然发现孩子热爱拼乐高后,她特意在班级设立“创意乐高角”,还邀请孩子担任“乐高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完成拼搭任务。渐渐地,孩子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眼神里也多了自信。这个经历让她更加坚信,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
“爱心不是口号,是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牵挂。”在日常工作中,黎辉荣更像孩子们的“温暖守护者”。每天清晨,她总会提前到教室,查看孩子们是否吃了早餐、衣服是否合身;课间留意谁没喝水、谁和同学闹了小矛盾;放学后,对无人及时接送的孩子,她主动配合学校课后服务,陪他们写作业、参加社团活动。有一次,班里有孩子突然发烧,她一边紧急联系家长,一边细心帮孩子物理降温,直到家长赶来。
作为“专业的引路人”,黎辉荣深知小学教育对人生的深远影响。她在班级打造“流动图书角”,发起“亲子共读打卡”活动,让阅读成为孩子的日常;设立“班级小岗位”,让每个孩子负责擦黑板、摆桌椅、浇绿植,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在交流中,她建议进一步优化“减负增效”机制、完善心理教育支持体系、强化家校社协同平台,凝聚更强育人合力。
马云霞
在传承中坚守育人初心
在座谈会上,龙华中心小学教师马云霞,用十余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讲述了教育路上的温暖与思考。
马云霞记得,曾有一位刚转学的学生格外内向,上课从不举手,下课总躲在角落。为了帮孩子建立自信,她每天都找机会和孩子聊校园趣事,还特意让孩子帮自己收发作业本,在细微的信任中帮他找到归属感。渐渐地,孩子开始主动和同学说话,在班会课上主动分享故事。
更让马云霞欣慰的是教育的“传承力量”——她的学生段洁,如今也成为龙华中心小学的一名班主任,今天还和她一同坐在汇报现场。她感慨道,“从被照顾的学生到照顾学生的班主任,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龙华教育薪火相传的缩影。”
马云霞也坦诚分享了一线班主任的“小难题”,并希望增加班主任专项培训频次,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特殊学生教育等实操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建立“班主任互助交流平台”,让新老班主任定期分享经验;希望优化班主任考核机制,减少对量化“数据”的侧重,增加“学生满意度”“家长认可度”等更贴合教育本质的维度,让教师能更专注于“育人”本身。“未来,我会不忘初心,在教育路上踏实走下去。”马云霞说。
孙小倩
成为孩子童年温柔之光
在座谈会上,来自华南实验学校附属春华四季幼儿园的教师孙小倩分享了她在龙华幼教领域九年的坚守与探索。从初入行业时“成为孩子童年温柔之光”的初心,到如今带领团队创新教学、搭建家园桥梁,她的每一步都与龙华学前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孙小倩坦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给了她极大的职业安全感,而龙华区作为深圳教育创新前沿,近年来通过“民转公”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品质幼教”工程,更为一线教师搭建了坚实的成长平台。“区里推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搭建的名师工作室帮扶平台,都在为我们的成长赋能。”孙小倩说,她始终以高尚师德为立身之本,在琐碎的日常中坚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在家长不理解时耐心解释,践行龙华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
孙小倩在园领导带领下,打造了“宇宙科技馆”特色场馆,以“寻宇宙探AI”为主题,带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科技世界。相关课程论文的获奖,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印证了龙华区鼓励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孙小倩坦言,实践中也有挑战,她建议区里统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区本资源库”共享给各幼儿园,减少重复工作;同时推出面向家长的“学前教育公益课堂”,用专家解读消除理念分歧,减轻教师沟通压力。
田多元
“心不苦”所以“不辛苦”
在座谈会上,深圳市艺术高中教师、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田多元,分享了自己在37年教育生涯中关于一线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思考。她连续26年担任班主任,如今仍兼任该校高三班主任与英语教学工作。
田多元的育人故事始于接手艺术高中的一个美术班——当时,学生上课跑神、不做作业是常态,还曾出现一些极端情况。但她坚信“只要我不放弃,他们一定能变好”的信念,三年间早出晚归,定制教学计划、关注学生心理。最终,该班高考本科率达100%、重本率达37%,多名学生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英语平均分达96.6分,部分学生突破120分。
在区域教研与帮扶中,田多元同样全力以赴。她主持劳模工作室、粤桂帮扶名师工作室,每周参与一两次全国性教育分享,足迹遍布山东、新疆阿勒泰等地区,高铁成了她的“移动办公室”。学生称她为“斗士”,她则以“心不苦,不辛苦”回应辛劳,直言支撑自己的是“让身边师生变更好”的责任,希望学生既成“才”更成明事理、有韧性的“人”。
结合工作实践,田多元还提出建议,希望龙华区在艺术高中专业教师编制、生均拨款上倾斜,创建灵活引才机制,借深圳“美育一件事”搭建“校-社”美育资源平台;建议区教研部门关注特色学校,开展艺术生文化课专项教研。
吴丹
以青春接续教育使命
在座谈会上,深圳中学龙华学校新入职班主任吴丹,以“龙华教育滋养成长”的特殊身份,分享其执教初心与发展期许。
十七年前,吴丹是龙华区小学课堂里的学生;如今,她以清华毕业生、新教师的身份回归,亲历并见证龙华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她回忆,昔日校园是粉笔灰飘散的黑板、简易图书角与木制桌椅;而今她任教的学校,交互一体机取代传统板书,智能图书馆实现便捷借阅,人体工学桌椅呵护学生健康,AI体育大屏、智慧食堂等数字化设施,尽显龙华教育在科技与人文融合上的投入。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教育”,这是吴丹择业的核心信念。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她受益于龙华公平优质的教育,因此选择回到龙华。谈及未来规划,吴丹明确三大成长方向: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赋能高效趣味课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做良师益友;保持学习心态,向前辈请教提升专业水准。同时,她代表青年教师恳请支持:希望获得数字化教学、创新方法等系统化培训,以及能有更多区域性教研交流平台,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吴丹承诺,将把青春与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龙华教育事业。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张瑜/文陈建华/图富配平台
翻翻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